本次降準仍屬于定向調控,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基本穩定,銀根是穩健中性的,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。此外,本次降準還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,推動高質量發展,經濟基本面對人民幣匯率的支撐更加鞏固
10月7日,中國人民銀行決定,從10月15日起,下調大型商業銀行、股份制商業銀行、城市商業銀行、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、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,當日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(MLF)不再續做。這是繼今年1月份、4月份和7月份之后,年內第四次定向降準。
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,此舉是為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,優化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結構,降低融資成本,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、民營企業及創新型企業支持力度,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取向保持不變。
支持實體經濟
此次降準將為實體經濟帶來7500億元增量資金。降準所釋放的部分資金用于償還10月15日到期的約45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(MLF),這部分MLF當日不再續做。除去這部分,降準還可再釋放增量資金約7500億元。
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認為,此次定向降準是為支持實體經濟。當前,實體經濟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,以民營企業、小微企業為代表的微觀經濟主體融資渠道收窄、融資需求難以得到滿足。
“本次降準的主要目的是優化流動性結構,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?!毖胄杏嘘P負責人表示,隨著信貸投放增加,金融機構中長期流動性需求也在增長。此時適當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,置換一部分央行借貸資金,能夠進一步增加銀行體系資金的穩定性,優化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結構,降低銀行資金成本,進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。同時,釋放約7500億元增量資金,可以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、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資金來源,促進提高經濟創新活力和韌性,增強內生經濟增長動力,推動實體經濟健康發展。
“當前,更重要的是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?!敝薪鸸竟潭ㄊ找娣治鰩熽惤『阏J為,從三季度情況來看,民營企業融資困境改善不大,三季度信用債違約事件依然頻發。因此,當前更重要的是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,包括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等,尤其是需要提升財政政策的力度,通過減稅或者增加支出方式改善實體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。
并非大水漫灌
此次定向降準1個百分點,力度看似較大,但并非大水漫灌。
陳健恒分析認為,一方面,今年財政存款增量高于往年,8月份、9月份地方債持續發行也導致發債資金集中上繳國庫;另一方面,降準后逆回購操作也會減少,不少降準資金被MLF到期和逆回購到期所對沖。此外,考慮到10月份一般都是繳稅大月,降準資金可能會較大程度被10月份財政存款上升所抵消。
“本次降準仍然以滿足融資需求為目的,并不是大水漫灌?!泵髅髡J為,總體來說,廣義貨幣(M2)增速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仍然處于較低水平。最新數據顯示,8月末,M2同比增長8.2%,8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.52萬億元,比上年同期少376億元。
央行有關負責人認為,本次降準仍屬于定向調控,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基本穩定,銀根是穩健中性的,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。降準釋放的部分資金用于償還中期借貸便利,屬于兩種流動性調節工具的替代,余下資金則與10月中下旬的稅期形成對沖。因此,在優化流動性結構的同時,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總量基本沒有變化。
陳健恒認為,此次降準后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依然接近14%,仍處于歷史較高水平。而且,由于沒有了外匯占款的投放機制,超儲資金的補充只能依靠央行主動投放流動性。因此,從趨勢上看,央行明年仍可能繼續降準,一方面是投放長期流動性,另一方面將繼續置換成本較高的MLF。
不會形成貶值壓力
10月份第一周,受到美聯儲加息、美元走強等因素影響,新興市場遭遇沖擊。在此情況下,市場最為擔心的是此時降準是否會加大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?
“降準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有限?!苯煌ㄣy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,由于本次降準置換MLF后凈投放的國內流動性規模適度,更多的是彌補相應流動性缺口,并不會造成利率顯著走低,因而不會增加人民幣貶值壓力?!爱斚?,我國準備金率的操作空間相對較大,適度調低準備金率是當前貨幣政策恰當的選擇?!边B平說。
央行有關負責人認為,本次降準彌補了銀行體系流動性缺口,優化了流動性結構,銀根并沒有放松,市場利率是穩定的,廣義貨幣(M2)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率與名義GDP增長率基本匹配,是合理適度的,不會形成貶值壓力。
該負責人進一步強調,本次降準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,推動高質量發展,經濟基本面對人民幣匯率的支撐更加鞏固。作為大型發展中經濟體,中國出口有較強的競爭力,同時中國經濟以內需為主,制造業門類齊全,產業體系較為完善,進口依存度適中,人民幣匯率有充足的條件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。人民銀行將繼續采取必要措施,穩定市場預期,保持外匯市場平穩運行。
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,將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,不搞大水漫灌,注重定向調控,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,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,為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。(記者 陳果靜)